公告:查询单位工作人员请点击 人员查询,输入姓名, 证件编号, 即可查到。

首页 / 栏目资讯 / 书画天地

琴棋书画诗酒花茶,今日来说花

所属分类:书画天地 发布时间:2025-09-08

“琴棋书画诗酒花茶”被誉为君子八雅,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八种高雅的生活情趣。上次说了八雅中的“茶”,今日来说“花”。

“琴棋书画诗酒花茶”中的“花”,并非特指某一种花,而是代表了中国传统花卉文化中蕴含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。不同的花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,常与文人雅士的品格相呼应。

说到花,花中“四君子”的“梅兰竹菊”是必说的,这四种花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尚人格品性的象征。梅花:以“凌寒独自开”的坚韧,成为不屈气节的象征。北宋诗人林逋种梅三百六十株,绕花而坐,吟哦不绝,其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的咏梅诗,尽显梅花的清冷孤傲。兰花:生于幽谷,叶姿优雅,被赋予“君子如兰”的高洁隐喻,代表着文人对高雅、淡泊品质的追求。“我爱幽兰异众芳,不将颜色媚春阳。西风寒露深林下,任是无人也自香”。出自明代诗人薛纲的《题徐明德墨兰》,描述了兰花不凭借颜色去取悦春日阳光,即便在西风寒露的深林下,无人欣赏也依然独自散发香气,赞颂兰花坚守自我、不随波逐流的品质。竹子:空心有节,象征虚怀若谷与刚正不阿。它不仅是一种植物,更成为文人君子表达气节和品格的象征,北宋诗人王安石《咏竹》:“曾与蒿藜同雨露,终随松柏到冰霜。”体现了竹子的坚韧与气节。菊花:经霜而绽,暗含隐逸超脱之志。东晋陶渊明生性嗜酒,宅边种菊,其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名句,以菊花表明隐逸的生活态度。

“四君子”中最爱竹

在中国历史文化中,竹子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竹子与梅、兰、菊并称为“四君子”,与梅、松并称为“岁寒三友”。它中空、具节,象征着虚怀若谷、高风亮节;挺拔、坚韧、严冬不凋,代表刚直不阿、忠贞坚定;清淡素雅、造型简劲疏朗,契合道家自然无为、超然脱俗的处世方式。《诗经》中就有大量竹诗,如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”。唐宋时期,竹文学达到鼎盛,王维、李白、苏轼等文人皆有咏竹佳作。爱竹子,最爱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气节,清代郑板桥的《竹石》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;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更是把竹子的坚韧和气节刻画到了极致。这首诗也成为我的人生格言,在经历种种挫折困难时,激励我砥砺前行。我因喜爱苏东坡而倍加喜爱竹子,苏东坡曾留下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的千古名句,自从读了这首诗,唯恐“居无竹”而“令人俗”,赶紧在家里种上竹子,日日观赏吟诵,陶冶思想情操,修炼文人气质。

殷殷乡情“独爱莲”

初中课文里学到《爱莲说》,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亭亭净植,不蔓不枝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。惊叹古人的才华的同时,少年的我曾大呼得遇知音。莲花,是我一生的挚爱,不仅因其美、因其高洁、更因为我对家乡的殷殷乡情。

我的家在河南省原阳县的原武镇,那是一个黄河岸边的小镇,但却有着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镇,北宋年间修建的玲珑塔伫立在小镇的东关,默默守护着家乡的人们。儿时的记忆中,原武镇四周都被荷花池包围着,每到夏天,荷塘里的荷花渐次开放,放眼望去,正是“接天莲叶无穷碧、映日荷花别样红”,整个古镇都被沁润在荷花的清香里,那么纯,那么美,令人心醉。荷花开的时候,我和小伙伴们就开心起来,三五成群到荷塘里摘荷花、采莲蓬,男孩子们把荷叶顶在头上当遮阳伞、用荷叶接上清水看珍珠般的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;女孩们把荷叶的茎掐成一节一节,拔出里面的丝来,做成流苏挂到耳边,再把荷花戴到头上,扮演戏曲里的青衣、花旦,唱几句豫剧,欢笑着、打闹着......美丽的荷花带给了小伙伴们无尽的欢乐。离开家乡多年,每每思乡情切,就会默念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亭亭净植......”。古人如此爱莲,还写出这千古文章,让我因爱被莲花环抱的家乡,更加爱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莲花。

盛世中国爱牡丹

牡丹素有“花中之王”的美誉,深受中国人的喜爱,在清朝被命名为国花,它不仅以艳丽的姿容令人赞叹,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。传说武则天冬日游上苑,传旨让百花连夜开放,唯有牡丹抗旨不开,被贬至洛阳,却开得更盛,从此“洛阳牡丹甲天下”成就了牡丹的风骨。多年前,专程到洛阳去看牡丹,在游人如织的洛阳王城公园,终于一睹牡丹花的国色天香。牡丹的花朵硕大而饱满,花瓣层层叠叠,色泽艳丽多彩,有红的似火、白的像雪、粉的如霞,金黄的花蕊点缀其中,显得格外娇艳。牡丹花型端庄典雅,仪态万方,微风拂过,花朵轻轻摇曳,宛如身着华丽霓裳的仙子在翩翩起舞,美的令人痴迷。也难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写出“落尽残红始吐芳,佳名唤作百花王;竞夸天下无双艳,独立人间第一香。”牡丹花开时,多少游人徘徊花间,或拍照、或写生、或观赏、或吟诵,流连忘返,如醉如痴,正如刘禹锡的《赏牡丹》诗中所写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。生逢这中华盛世,我对牡丹的爱,早已不止于它那层层叠叠、艳若朝霞的花容,每见它在春风里舒展身姿,那雍容大气,总能引发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,牡丹绽放时的热烈奔放,更像蓬勃发展的中国——不羞怯,不媚俗,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。爱牡丹,爱它历经千年风雨仍能绽放如初的生命力;爱牡丹,更爱它背后蒸蒸日上、屹立东方的祖国。“此生无悔入华夏,来世愿在种花家”。

说了这许多花,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,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中国文人对品格、气节的追求,这些花代表的品格、气节已经让中国文人融入血液、渗透文章。也让我更加爱花、爱中国的历史文化,坚定做文人的决心和信心,努力在追求文人梦想的道路上一路生花。


作者简介:书香伊人,本名郝娟,女,1973年生,中共党员,河南原阳人。热爱历史文化,新乡市作协会员,原阳县诗词协会会员。


责编:曹道伟

审核:李全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