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:查询单位工作人员请点击 人员查询,输入姓名, 证件编号, 即可查到。

首页 / 栏目资讯 / 专题报道

初识杜明

所属分类: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:2025-09-14

河南讯(王长安)郑州报道:阳春三月,草木吐绿,春意盎然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,经好友黄桃年的引荐,我有幸认识了杜明仁兄。那天是星期三,也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,我依约而至,来到好友黄桃年的住处,尚未落座,便见一位身着素色中式衣服的中年男子迎面走来,眉目清朗,步履从容,笑时眼角微扬,如春风拂面。他伸出手,声音温和:“老弟,久仰了,很高兴认识你。”那一瞬,我心中忽生一种感觉:此人不似初见,倒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。此时,黄桃年便悄悄告诉我,这位是著名诗人杜明先生。我告诉黄桃年,旁边这位侯宏章教导员我们认识,大家一听说都是退役军人,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。

图片1.png

据了解,杜明(笔名蜂鸟)1952年出生,河南襄城县人。现任中国法制新闻网副总编辑、中国法制经济报道高级顾问、央视发现之旅“文旅中华”栏目高级顾问、河南省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(现为荣誉会长)、河南省易学专家联谊会荣誉主席、河南省杜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、河南省风水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郑州市青少年诗书画学会副会长等。社会活动家、诗人,诸多诗歌作品散见于省、市报刊杂志等媒体,为人乐观,处世低调,做人常存一点素心,热心志愿服务社会。

据了解,杜明取“明”字为号,既含“明心见性”之意,亦寓“明辨是非”之志。杜明青年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,一身戎装,意气风发。他在部队里不仅锻炼了体魄,更磨砺了意志。站岗放哨、训练拉练,从不叫苦;闲暇之余,手不释卷,尤爱哲学与历史。战友们笑他“不像兵,倒像秀才”,他只淡然一笑:“当兵保家卫国,读书明理修身,二者皆不可废。”

杜明当了五年的汽车兵,退伍回到了郑州市政府机关工作。然而,就在仕途顺遂、前途可期之时,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辞职下海。九十年代中期,体制内“下海”尚属稀罕事,更何况是已有地位与安稳之人。亲朋劝阻,同事不解,唯有他自己心如明镜:“人生不应止步于安稳,而应追寻内心的热爱。”

然而,杜明仁兄随同十万大军南下海南,创办自己的公司,但举步维艰,虽然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与见识,诚信经营、灵活应变,仍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就是因为他不会做投机生意,不会追逐短期的利益。为此,杜明到海南岛办公司一年后因水土不服又回到郑州重新上岸,最终在质检局退休。

正是在这段商海沉浮的岁月里,杜明重新拾起了少年时对《易经》的痴迷。他发现,《周易》中的阴阳变化、刚柔相济、顺势而为等思想,竟与现代管理智慧高度契合。于是,他开始系统研习易学,遍访名师,精读典籍,潜心推演。他不迷信占卜,不鼓吹玄虚,而是主张“以易明理,以理处世”,将易学智慧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与决策依据。

渐渐地,他在易学圈内声名鹊起。人们称他“杜明先生”,不再提其曾用名。他受邀在各类论坛、讲座中讲授《易经》与人生、管理、健康的关系,语言深入浅出,案例生动贴切,听者如沐春风。有人问他:“您讲易学,为何从不言吉凶?”他答:“吉凶不在卦中,而在人心。卦只是镜子,照见的是你当下的状态与选择。”

2008年,河南省易学专家联谊会成立,杜明被推举为首届会长。他并未居功自傲,反而主动退居幕后,担任荣誉主席,将更多机会留给年轻学者。他常说:“文化传承,贵在接力。我不怕被超越,只怕后继无人。”此后,他又参与筹建河南省易学文化研究会,并出任荣誉会长,致力于推动易学的学术化、大众化与现代化。

在学术之外,杜明更是一位深情厚谊的诗人。他的诗作不尚雕琢,却情真意切。有写军旅生涯的:“夜半风雪哨,孤影对寒星。家书未曾至,心已到故庭。”有感怀人生的:“半生浮沉事,一笑对斜阳。归来非为隐,只为心安详。”更有咏易悟道的:“阴阳轮转本无常,动静相生自有章。莫问前程何处去,随缘便是好时光。”这些诗句,被友人整理成集,虽未正式出版,却在圈内广为传诵。

杜明的网名叫“蜂鸟”,初听令人不解,细问才知其深意。他说:“蜂鸟虽小,却能悬停于空,逆风飞行,一生采百花之精,不占一枝之春。我愿如蜂鸟,轻盈而来,勤奋而作,取之自然,还之以美。”这个网名,恰是他人生哲学的缩影:不争不抢,却自有力量;看似轻盈,实则坚韧。

他待人接物,极重“真诚”二字。无论对方身份高低,皆以平等之心相待。每逢朋友聚会,他总是最早到场,最后一个离开。有人求助,他从不推诿,能帮则帮,不能帮也必耐心倾听,给出建议。一位年轻学者曾因论文被退稿而沮丧,杜明得知后,不仅亲自修改润色,还推荐给相关期刊发表。事后那人感激涕零,杜明却摆摆手:“你写的是真东西,我只是顺水推舟。”

在社会活动中,杜明更是活跃而低调。他发起“中原易学沙龙”,每月一次,免费开放,无论老少皆可参与。十年如一日,从未间断。他还组织“文化走基层”活动,带领学者、艺术家走进乡村、社区、企业,传播传统文化。有人劝他申请经费、扩大影响,他却说:“文化不是项目,不必包装。只要有人愿意听,我就愿意讲。”

他亦擅长以诗词会友。一次在洛阳参加牡丹诗会,众人皆咏花之美,唯他另辟蹊径,作《观牡丹有感》:“万紫千红竞艳时,谁怜根下土泥滋?繁华终有凋零日,唯有清香入梦迟。”此诗一出,满座皆惊。一位老教授感叹:“此诗看似咏花,实则喻人。杜明之高,在于能于繁华处见寂寞,于热闹中守本心。”

杜明的生活极简。居所不大,陈设朴素,唯书房藏书盈架,从《十三经注疏》到现代管理学著作,琳琅满目。他每日清晨五点起床,打一套太极,读半小时经典,然后泡一壶茶,静坐冥想。他说:“清晨是一天中最清净的时刻,适合与自己对话。”傍晚常与妻子散步于金水河畔,聊聊家常,谈谈见闻,相敬如宾,从未红过脸。

杜明育有一女,已成家立业。但他从不强求女儿继承其志,只叮嘱一句:“做人要正,做事要实,读书要活。”如今,他的女儿也从事文化社会工作,并有所建树。

据说有人问杜明:“您这一生,最得意的是什么?”他沉吟片刻,答:“不是职位,不是财富,也不是名声,而是——我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内心。”他又补充道:“我庆幸,在每一个十字路口,都选择了听从良知的指引。”

杜明信命,但不认命。他相信天时地利人和,但也坚信个人努力的价值。他常说:“《易经》讲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’,这是根本。运势或许影响起点,但决定终点的,永远是你的选择与坚持。”

近年来,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中。他开设线上课程,录制短视频,用通俗语言讲解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《论语》等经典。有人质疑:“您这样的专家,何必做这些‘快餐式’传播?”他答:“文化若只藏于庙堂,终将枯萎。只有走进百姓生活,才能生生不息。”

他还有一个心愿:编写一部《现代生活中的易学智慧》,将古老的哲思与现代人的焦虑、选择、关系、健康等问题结合,提供切实可行的思维工具。他说:“我不指望人人成大师,只愿多一个人少些迷茫,多一份从容。”

初识杜明,以为他是一位学者;微信群里、朋友圈里看到他人介绍事迹,杜明印象等了解,方知他更像一位行者。他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,理性与感性之间,出世与入世之间,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平衡。他不激进,不保守,不媚俗,不孤傲。他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,表面波澜不惊,内里却蕴藏着深厚的力量。

如今,杜明已年过古稀之年,两鬓微霜,但眼神依旧清亮,言语依旧温润。每当夕阳西下,他常独坐院中,捧一卷书,听风过竹林。那一刻,时光仿佛也放慢了脚步。

也有人曾问他:“您觉得幸福是什么?”他抬头望天,云卷云舒,良久才说:“幸福,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,和喜欢的人在一起,内心安宁,无愧于心。”

这,或许就是杜明一生的写照。

他不是圣人,却有圣人般的胸怀;他未居高位,却有高士般的风骨。他用七十多年光阴,诠释了什么是“知行合一”,什么是“不忘初心”。

初识杜明,是缘;深交杜明,是福;读懂杜明,则是一场关于人生、文化与信仰的深刻启蒙。

而他在微信里聊天时说,“学无止境,我们永远都在学习的路上。”  (文:韩枫桦


责编:王长安

审核:李全胜